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综]母仪天下最新章节!

璋自然不会迷信只有科举才能出人才,人才这种东西,其实都是磨练出来的,自古以来,那些什么大儒文豪,真让他们去做事,又有几个做得来呢?所以,他用人只看能不能干,够不够忠心,至于是什么来路,从什么途径晋身,他压根不用去管。

    朱元璋能顺利将这些政策推行开来主要还是因为天下初定,何况在这之前,许多事情本来也没什么成规,那些官员想要反对,总不能拿前朝的例子来打比方,何况,前朝又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呢?

    朱元璋刻薄的时候,那是真的能气得人吐血,有人在那里说什么两宋的时候与士大夫共天下什么的,结果朱元璋接口来了一句,两宋那般对士大夫,结果到头来,也就养了个文天祥出来,至于陆秀夫那种,愿意带着少主殉国的,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大多数受了大宋朝廷的恩惠,回头不照样给辽国,给西夏,给金人,给蒙古人效力吗?

    朱元璋这话一说,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这简直是指着他们这些文臣的鼻子骂,你们就是一帮墙头草,压根靠不住,还有什么脸面要跟你们共治天下呢?

    加上一帮子武将原本就对文臣没多少好感,这些武将都是草根出身的,当年也是被这些文人鄙薄的阶层。何况,到了他们这个份上,对于过去的许多事情也有自个的看法。真要是让这些文臣恢复了宋朝时候的制度,那他们这些武将哪来的好日子过!须知宋朝的时候,如狄青这样有平叛近乎灭国之功的名将,在面对文臣的时候,也是要低头认怂的!问题是,凭什么呢!

    他们这些勋贵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可以说是日后要与国同休了,但是文臣的德性呢,改朝换代,无非就是换个主子而已,所以,他们凭什么想要站在自个头上!

    所以到了后来,都不用朱元璋开口,一帮子勋贵就骂骂咧咧的,将文臣损得掩面而走。

    转过头来,这些文臣也只能指望下一个皇帝了!须知朱元璋也快四十的人了,又是马背上的皇帝,按照常理的话,再做个十来年的皇帝就算是不错了,所以,如果下一任的皇帝倾向于他们,那么最后的赢家还是他们。

    这也是儒家的长处,儒家向来有耐心!从汉朝那会儿就是这样,硬是将原本是显学的黄老之学后来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宗教,至于法家,也被融入到了儒家之中,儒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势,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等到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儒家那时候也就是弟中弟,前头还有佛门和道门挡着呢!但是呢,儒家那时候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怪物,那就是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掌握了知识传承,又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可以说,不管是最基础的温饱,还是更上层的话语权,都被他们垄断了!

    哪怕后来科举制度变得慢慢成熟起来,又摊上一个杀伐果断,毫不讲理的女皇,将世家门阀杀得七零八落,但是儒家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学习儒学才能做官,才能达成自个的志向,所以,儒学到了现在,已经是尾大不掉,无法摆脱了!

    元朝的时候,儒家自然也是受到了不少打击的,如果元朝国祚比较长,儒家只怕还能够顺利转变一次,变成能够迎合元廷的学问,好在元廷完蛋了,儒家勉强还算是保留了从前的一些骨架,但是到了如今,摊上朱元璋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唯一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儒家一时间也有些麻爪了。

    他们想要给朱元璋套上一个笼头,因此,就表示朱元璋的祖先应该是朱熹,这样的话,老朱家也是儒家圣贤之后,自然就该尊崇儒学了!问题是,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对于这种事情是嗤之以鼻的,直接了当地就表示,我本淮左布衣!我们老朱家祖上就是土里刨食的,不跟什么名人硬扯什么关系。

    当然,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也不屑于跟朱熹扯上什么关系。朱熹这个时候,其实还没有被包装成圣人的形象呢,之前宋濂给朱标讲什么朱子集注的时候,舒云翻了翻书,顺便跟朱标说了说朱熹的一些事情,本意是想要告诉朱标,学问这种东西,跟人品不是一回事。学问好的人,未必人品有多强!

    到了后世,舒云见识过的事情多了去了,后世的时候,人心浮躁,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往往会跟学界合作,找学界的名人帮忙发声,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包装,比如说什么房价会一直涨,而且涨得有道理之类的话,其实许多都是学界的人帮着包装起来的。一些后来被辟谣的一些理论学说,最初的时候也是有许多拥趸的!像是什么人体酸碱平衡理论,创始人都被米国那边盖棺论定判罚了,国内这边还有专家在鼓吹呢!

    所以,这种学术权威什么的,根本没必要去迷信,学点道理也就是了,没必要真的被他们忽悠了!尤其,理学的核心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真要是灭了所谓的**,那么,他们这些文臣又求什么名呢?

    朱标被舒云随口几句,很是影响了自个的三观,之后又跑去问朱元璋,朱元璋一开始还以为舒云不知道从什么野史上头知道的,还自个找人去问,结果看到记载之后,只觉得怀疑人生!如今一听别人居然将自个跟朱熹给联系了起来,朱元璋只觉得气恼,心里的想法大概就是类似于萧峰对慕容复,萧某堂堂男儿,竟然与你这等小人齐名!我朱元璋何等英雄豪杰,难道需要为了区区虚名,就要认你这等人做祖先?这不光是辱没了我,也辱没了我朱家的先祖,别的不说,我们老朱家的祖宗起码都是清清白白的!

    因此,哪怕那些文臣搞出了看起来煞有其事的谱系考证,朱元璋也是不屑一顾,弄得他们最后也只能认了,一门心思去教导朱标,企图将朱标变成他们所需要的那种皇帝,最好是像是赵祯那样的仁宗。有了这样一重期待,这些文臣们就显得比较老实了!可惜的是,他们还真没看出来,朱标温厚的外表下面,性格大概也就是比朱元璋少了几分暴虐罢了!

    朱标倒不是虚伪,而是他一直以来,都表现出了一种基本的礼貌,或者说是修养,他比较欣赏的是汉宣帝的话,那就是汉家自有制度,当以王霸之道杂之。赵祯倒是一味宽仁呢,结果到头来,连个儿子都没有,女儿受了委屈,都不能帮她做主,过继了个儿子过来,结果这位回头就追封了自个的生父做皇考,可以说憋屈了一辈子,除了混了个好名声之外,实际上,一点实惠都没得到。

    而朱标呢,他想要面子,也想要里子,但是当二者冲突的时候,显然里子更重要一些。

    他如今年纪还小,宋濂他们觉得将朱标教成了一个仁厚君子,等到他们知道了朱标究竟是什么性格,到时候只怕能气得一头碰死。

    舒云可不会希望自个儿子变成赵祯那样的仁君,皇帝又不是圣贤,什么都要讲究仁义。实际上,就算是孔子,也有诛少正卯的事情呢,难道他就真的有什么少正卯违法犯罪的证据吗?这事被儒家门徒说得跟什么一样,本质上来说,就是排除异己。

    朱标对自个的老师保持着基本的尊敬,但是却不会什么都听他们的,或者说是,很多时候,朱标就是阳奉阴违。舒云从来不会直接给朱标灌输什么思想,一般都是从旁引导朱标自己去思考,借助的就是史书。史上论起仁义讲规矩,莫过于那位宋襄公,结果呢,这位倒是遵守了所谓的仁义,不肯半渡而击,要等着人家都准备妥当了,才能出击,结果呢,将自个的国家都玩完了!

    而另一个典型就是刘邦,这一位几乎不讲什么规矩,别说是老婆孩子了,连同老爹都能不要,嬉皮笑脸开口就是分我一杯羹的话,明明跟项羽约定了划江而治,结果这边才立了约,后面立马就反悔,十面埋伏,直接将项羽送到了死路上去,偏偏他就成为了汉高祖!项羽倒是光明磊落,却断送了江东子弟的性命,最终不得不乌江自刎。

    所以,朱标作为皇太子,以做皇帝为目标的话,那么,做太子的时候最好学杨广,将自个包装成一个道德上的完人,而当了皇帝之后呢,就可以露出自个的本性了!

    当然,朱标比杨广运气好多了,杨广只是次子,可不是嫡长子,没必要太委屈自己。

    在这一点上头,舒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相信朱元璋的,朱元璋比起其他皇帝来说,要长情得多,历史上,朱标死了,他就一门心思立太孙,根本不考虑其他儿子。当然,按照宗法,的确是嫡长孙比起嫡次子什么的继承权更靠前一些。但是皇位继承这种事情,原本也不能完全靠宗法,而是要看实力的。再说了,朱允炆本来也不够名正言顺,他不是朱标的长子,也不是嫡子。

    不过,想想历史,舒云觉得得注意一下自个那几个儿子了,似乎她生的几个儿子都不是非常长命?

    当然,历史如今也就只有参考价值了,如今跟那个所谓的历史来说,已经有了许多偏差了,起码舒云跟历史上的马皇后,性格就差得实在是太远了!很显然,舒云并不打算做别人,她一直就是自己!

    不管怎么说,只要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将来的皇位并不会旁落,所以,舒云并不需要让朱标学着跟其他兄弟争斗,来博取朱元璋的欢心,朱标需要学习的,其实就是治国之术,而这些,他需要好好向朱元璋学习。至于日后朱元璋是否会觉得儿子威胁到自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