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综]母仪天下最新章节!

    对付游牧民族,舒云早就很有心得了!划分草场,传授青储饲料的技术,让他们从逐水草而生到可以在草场定居,化作牧场主!然后呢,就可以收购他们的羊毛,羊绒,羊奶,牛奶,收购肉干肉脯,总之,给他们足够的钱,让他们可以保持水平之上的生活,那么,这些游牧民族又不是真的天生凶残。上层好战是为了利益,下层好战是为了生存。而上层能够得到利益,下层能够维持生活,大家傻了才去打仗,难道大家都不怕死吗?

    之后呢,再配合一些宗教方面的洗脑配合,比如说,让那些儒生跑到草原里面施展教化,教导他们仁恕之道,利用佛教替代原本比较原始的长生天信仰,这么一来,就算是有那么一小撮野心勃勃的分子,也很难得到下层牧民的支持,想乱也乱不起来。

    舒云给刘衍看的,自然就是她叫少府那边制作出来的纺织机,虽说只是比较简单的那种,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大杀器了。

    舒云笑吟吟地说道:“等到如今那些仇恨汉人的匈奴人战败,那么,我们再给匈奴人一条新的出路,他们自然不会继续跟大汉争斗下去了!”

    至于让匈奴人内附什么的,舒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主意,不说匈奴人日后可能会趁着中原衰落的时候反噬,匈奴那边退出了草原,自然鲜卑人,乌桓人就会填补匈奴人留下来的空白地带,到时候,难不成再跟这些游牧民族打一场吗?

    如此,还不如让匈奴人占据着草场,而那些被匈奴人压迫的小部族,为了生存,自然会依附大汉,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当然,经济上头的控制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准确来说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上头的。你要是不能将那些人揍得跪下来喊爸爸,他们只会对你的财富产生觊觎之心,然后呢,抄起刀子就上门打劫。这也是匈奴人之前做的事情。

    “所以,现在就看北边的战报了!”舒云最后下了一个结论,“验证大汉军事实力的战报!”

    战报没过多久就通过加急渠道送过来了。卫青大概真的是天选之子,他依旧直接趁着匈奴后方空虚的时候,直接攻破了匈奴的王廷龙城,俘获了不少匈奴贵族,虽说都是已经年老之后,影响力大不如从前的贵族,但是,在这个与匈奴对战多年,死在汉室手底下职位最高的也不过就是个大当户的现在,这些贵族代表的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龙城那边代表着匈奴各部的旗帜也被卫青缴获了,再有就是龙城那里被匈奴人拿来祭司祖先的财富还有那里豢养的许多牛羊也落到了卫青手里,可以说是,哪怕斩首并不多,但是,卫青这一次也算得上是大获全胜。

    至于李广嘛,他果不其然再次迷路了,这大概跟他上头的祖先有关系,李广出身陇右李氏,陇右李氏往上数几代,也是鼎鼎有名的,无论是李信,甚至是李牧都是出身这个家族,李广这一支跟李信的亲缘关系更加密切一些。李信呢,也是曾经因为迷路的缘故,不得不用爵位相抵的倒霉家伙。

    茫茫草原,本来就不容易找到方向,哪怕如今少府已经给军中配备了指南针也是一样。实际上,匈奴人的地盘上,矿产是非常丰富,这也导致了这里许多地方磁场都有一些变化,加上匈奴人自己一般也就是靠着经验,甚至是依赖于那些牲畜的本能识别道路方向,指南针能有多大用处呢!

    和李广一样迷路的还有公孙敖,他虽说是出生当年的义渠王族,但是,公孙家其实汉化已久了,公孙昆邪的父辈就已经归附大汉,到了他们这一辈,因为家学的缘故,嗯,公孙昆邪当年管着的是鸿胪寺,这就是后世的理藩院,外交部。因为如今能够跟大汉往来的他国都是些小国,哪怕是匈奴,在其他人眼里,也就是夷狄,所以,鸿胪寺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呢,公孙家的子弟对于草原上的种族还有他们的来历还是知道得比较清楚的。

    问题是,知道来历还有风俗有什么用?真到了茫茫草原上,能够找到水源,不至于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已经算是好运气了,何况,他们出塞的时机也不对,军臣带着大部队直接去西边抢劫去了,留在草原上的部族很少,就这还散落在茫茫草原上,想要找到他们,那真是要看运气。

    倒是程不识,他这次运气好,出塞没多久就抓住了几个匈奴人派出来的斥候,然后顺藤摸瓜,直接找到了附近的一个部族,那是白羊部下面的一个小部族,连同老弱妇孺加起来也就是几千个人,自然比不上程不识带领的一万骑兵。尤其,程不识用兵非常讲究章法战术,还很讲究纪律,令行禁止,可以说,程不识用很小的战损比就将那个部族连锅端了。原本还想要再来一场大的,最终呢,却是担心俘获的那些匈奴人反水,只得暂时作罢,干脆返回了中原。

    虽说有两路无功而返,平白消耗了大量粮草甚至还因为草原上的一些麻烦折损了一些人马,但是呢,另外两路,都能称得上是大捷了。

    战报传到长安,顿时大家都是一片欢腾。别的不说,这两支骑兵的胜利代表着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汉人第一次掌握了主动权,不再只能被动挨打,而是可以主动出击了。

    舒云呢,在接下来给予的赏赐也非常慷慨,少府用市价收购了那些缴获的牲畜,然后直接通过各种形式,给下面那些将士论功行赏,五铢钱,房子,田地,各种工具,都源源不断地从少府拨了出来,为此,少府连同之前没收的许多官田都被拿出来授田了。

    如今大汉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了,汉室田税很低,原本是十五税一,后来孝文皇帝登基,就直接变成了三十税一,而且遇上什么天灾**,朝廷也是会减免赋税的。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民的负担从来都没低过。田税低是一回事,田地的产出又是另一回事。最容易让小民破产的,其实是徭役,地方上的官员在徭役的问题上,操作方式非常灵活,像是那些地主富户,很容易就可以缴纳一笔钱,雇佣下面的佃户,或者是贫民给他们服役,官府只管有这么多人去做事,不管做事的人到底是谁!

    另外呢,那些在地方上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地主士族,也很容易就能够将沉重的徭役摊牌给下面的小民,再恶劣一点的,修改一下那些男丁的年龄,不足年龄或者是超龄的,依旧需要去服役,那就真的是坑人了。

    家里成丁去服役,还得自带干粮,带少了,只怕就能饿死在路上,带多了,家里也承担不起。毕竟,家里少了壮劳力,自然会影响家中的生计,若是因为徭役的事情死了,光是操办丧事,就又是一大笔钱要花出去。

    总之,底层百姓抗风险能力很差,只要有一点差错,说不定就要面临破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土地兼并都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佃户不光要交租税,还得再交赋税,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子自然是越过越糟糕,最终呢,不得不从佃户变成奴仆。

    要不是汉室定期将地方上的富户豪强迁到陵邑,逼迫那些地方上头为富不仁的大地主将土地出售,一部分自然就被少府变成了官田,交给那些佃户租种,土地兼并只怕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的地步。

    以至于,汉室虽说有一个授田令,但是实际上已经很多年没有真正授过田了,如今舒云直接让少府将关中之外的那些官田拿出来作为奖励赏赐给那些将士,顿时,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

    底层的将士得到了好处,作为领兵的将领,自然也不会太差,公孙敖跟李广嘛,既然是不可抗力,所以,自然也不需要问罪了,谁让大家对匈奴人不了解呢,在草原上迷路了,这是真没办法。因此,这次的封赏压根没他们的份,连同他们手底下的那些骑兵也憋了一肚子的气,眼睁睁地看着另外两路骑兵胜利归来之后,一个个升官发财,眼睛都嫉妒红了。

    而卫青呢,原本朝堂上许多人对他还是充满了疑虑的,还有人觉得之所以让他出征,完全是因为宫里头有他的姐姐和外甥女,算是人质,不担心他闹出什么事情来,但是这一次呢,哪怕是运气,大家也认了!

    实际上,对于打仗的人来说,他们对运气还是非常迷信的,有的时候,在打仗的时候,决定胜负的,往往就是那一线运气。卫青能够找到龙城,还将那里攻破了,哪怕龙城当时防御非常空虚,这也算是一件本事。所以,大家对此也算得上是服气了。

    还有的人呢,开始没口子地称赞先帝有识人之明,太后有容人之量,不是什么人都愿意让情敌的兄弟出去立功的,当然,卫子夫与舒云来说,也完全够不上情敌的标准就是了。

    卫青因此直接一跃被封为关内侯,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而程不识呢,原本他就有爵位,斩获又颇多,这次直接被封为列侯,食邑五千户。

    等到两支直接与匈奴人有过接触的骑兵描述了一下作战的细节之后,顿时许多人一拍大腿,原来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可怕嘛!

    以前的时候,在中原腹地,因为各种原因,匈奴人其实是被妖魔化了的,汉人对匈奴人了解非常少,因为每年死在边境的汉军是真的不少,以至于许多人都传说匈奴人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一个个都是射雕者,还有什么匈奴人的萨满能够施展诅咒之类的传言,因此,大家对于从军都有些顾忌,哪怕知道军功代表了一切,但是呢,没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汉军对于战死士卒的抚恤并不算很多,也就是过得去而已。

    而如今呢,看到这些骑兵出塞了一趟,一个个立马实现了阶级的跳跃,不光爵位上去了,连同财产也一下子上升到了小康人家的地步,军功最少的,都能分到几亩地,几头羊,完全可以娶媳妇了!顿时,许多人一下子眼热了起来,一个个巴不得朝廷继续对匈奴作战,自己也能去混个军功了!甚至,不能进入作战序列,作为民夫运送辎重粮草,也是能捞到军功的嘛!

    在这个时代,指望下面这些士卒有什么坚定的信仰,那纯粹是痴人说梦,但是呢,只要有足够的好处,大家并不介意从军去拼命。

    这个时代,人命没有想象中那么值钱,像是那些游侠,除了少部分,是什么重信诺,轻生死的,其他的都是为了钱。游侠们听起来风光,但是风光的也就是那么一小撮人而已,底层的游侠,很多时候过的还是朝不保夕的日子。

    那些游侠好歹还有几分武力在身,他们呢,一般会投奔上头的那些所谓大侠,或者是一些权贵,帮他们做事,但是底层的那些百姓,就真的属于那种说不定几百个钱就能买了他们性命的那种了。因此,当发现,从军的收益远远胜过其他行当的时候,一时间,许多人就开始到处打听,哪里还能够从军。

    舒云如今已经想好了,要提升这个时候军中士卒的素质,她已经打算趁着如今汉家还没有什么变成定制的制度,提升普通士卒的待遇,地方上头,如果有什么亭长,蔷夫,游檄之类的底层小吏出缺,舒云就准备用那些因为年纪到了,或者是因伤退伍的军人充当。

    另外就是,舒云并不打算维持一个数量庞大的常备军群体,她希望军队变得更加专业,素质更加高一些。鉴于这个时代,读书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以至于哪怕造纸术,印刷术都已经出来了,如今识字率也没能真正提升多少。

    主要是,如今知识的解释权掌握在少有的几个人里头,除了儒家各个学派广收学徒之外,其他人,对于挑选传人,依旧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让舒云比较失望,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别的不说,扫盲工作就要做好,识字的人,和大字不识一个的人,能够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

    舒云都打算在这个时代搞工业革命了,那么,她需要的就是一个更加进步的群体,既然如此,依赖于那些私人在地方上头讲学,显然是一件不那么靠谱的事情。

    而如果利用国家行政力量,鼓励地方上头办学,这个成本就比较大了,另外呢,说不定还要造成那些学者的反弹。即便是号称有教无类的儒家,实际上对于弟子依旧是非常挑剔,或者说是排外的。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愿意招收的弟子,本身就不可能真正出自什么底层,起码也得是自耕农这个阶级,他们招收弟子可不是给他们启蒙的,而是要传授他们自身学派的思想理念的。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这些老师又不是后世专门学过什么教育学的,他们讲课正常就是照本宣科,至于微言大义之类的引申内容,一般只肯交给他们亲传的弟子。

    总之,这些学者就没有真正负责启蒙工作的。

    而问题是,舒云需要的不是什么学者,她需要的就是识字,懂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人。所以,舒云需要开启一扇启蒙教育之门。

    舒云思来想去,发现最简单的办法,居然是从军队入手。从军队之中开始扫盲工作,横竖汉字就那么多个,一般情况下,学个千把字左右,在阅读公文,契书之类的时候,就不会存在什么障碍了,不像是拉丁语系,几乎每年都有新增的单词,对于普通人来说,两三千的单词量都不一定够,更不要说,对那些专业技术人员了,那个单词量,怎么着都得上五位数才行。

    所以,在军中搞启蒙,一天认识三个字,一年也就能将常用字都认全了,在这期间,顺便学习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然后他们一方面可以在作战中运用相应的知识。起码一支全面扫盲过的军队,不会在理解命令的问题上出现什么岔子。

    而这些人呢,留在军中,聪明的可以进一步深造,他们可以成为中低层的军官,而笨一点的,或者是运气不好的,退伍之后,成为基层的小吏,那么他们就可以在自己负责的区域,搞社学,做好当地的扫盲启蒙工作,只要将这个作为政绩来抓,十年的时间,地方上头的识字率自然也就可以上去了。

    舒云历经几世,许多事情从来都不会太过着急,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什么事情都得慢慢来。

    舒云这样做,势必会得罪不少读书人,主要是儒家,只是呢,儒家现在真的算不上什么显学,如今正儿八经比较厉害的其实还是法家。刘彻真正做主这几年,儒家虽说得到了一些好处,但是,黄老,法家对儒家如今都持有对抗乃至打压态度,因此,儒家在朝堂上头,能够发出的声音也有限。

    儒家呢,一直将自个看做是士人,然后成天喊着什么不与民争利之类的话,在他们眼里,所谓的民就是他们和他们代表的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