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蜀北往事最新章节!

    对于这一切,赵茹当然并不知道,

    她来蜀中只是因为在家没什么事做,出来换个地方透透气罢了。

    可是自家的爷爷怎么也不同意她一个女孩子出门,无奈之下,赵茹留书一封个,踏上了蜀中之行。

    此时她正高兴地在这个供奉武则天的寺庙里浏览着。

    “师哥,你看这里,这个应该是清代的碑文。”

    “错,是宋代!你看这个碑文记载。”

    赵茹凑近一看,高兴地大声笑了起来。

    “还真的是呢!”

    其实这些宋代的碑文并不是一直放在这里的。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蜀北加快了城镇建设,当时人们在地基中发现了这些珍贵的石刻碑文,便上报于当时的文物主管部门,当时的文物工作者及时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和修葺,这些珍贵的文物才能在几百年后向人们展示当初那个神秘的世界。

    除了这些宋代墓穴的石碑雕刻,清代的《蚕桑十二事图》也很出名。

    蜀中多蚕桑,在那些自给自足的年代,蚕桑文化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蚕桑十二事图》碑高1。3米,全长5.8米。

    寺内《蚕桑十二事图》首图绘着嫘祖依马小憩,一只蚕虫在一株桑枝上悬丝坠向嫘祖头顶的画面,此图取材于嫘祖与白马的传说。传说蚕是嫘祖所变,桑叶乃白马所变,在传说中嫘祖父亲被其它部落所擒,嫘祖承诺谁救出其父,便交给救父之人,结果一只白马救出了嫘祖,嫘祖父亲大怒杀死了白马,并剥皮挂于城墙之上,就在这时天空刮过大风,嫘祖也被风吹到天空摔死,后来嫘祖变成了一只蚕,白马变成了树,取名伤心树,后来演变成桑树,从此蚕不离桑,桑不离蚕,他们成了一个整体。

    《蚕桑十二事图》中的《选桑椹》、《种桑》、《树桑》、《条桑》四图,展现了我国清代时期蜀中人民培植桑树的情景。直到现在,这些办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动中被采用着。

    《蚕桑十二事图中另外的《窝种》《种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蚕》《缫丝》八图,展现的是清代人养蚕、缫丝、纺织的全过程。

    如今这组石刻图碑的拓片被纺织部和上海丝绸博物馆进行了拓片收藏。成为华国桑蚕史上不可遗失的宝物。

    据蜀北史书记载:清代嘉庆年间,蜀北县今曾逢吉,举人出身,清嘉庆十七年以军功授昭化县令。赴任后深入民间探索富民之道,号召县民植桑养蚕,颇有政绩。逐渐得出植桑养蚕致富之理。四年后调任利州县令,仍一如既往地倡导栽桑养蚕,并对全县每株桑树遂一造册登记,颁行只能增植,缺一补一,严禁砍伐的县规。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全县境内所有道路两旁皆桑树成荫,绿色夹道。清道光七年,也就是公元1827,曾逢吉升任松潘知州,临行前,赶绘了极似连环画的石刻《蚕桑十二图》碑,告诫当地百姓及继任县令不要荒废了植桑养蚕造福百姓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蜀北还有很多地方种植桑葚,养殖蚕茧,

    那时候各家各户还有大量的桑树,每逢春末夏初,人们便会从蚕商那里买回蚕苗,小小的,黑黑的,放在小的足篓、簸箕、厚木板、纸上,为它们采回鲜嫩的桑叶,那叶子幼嫩又翠,人们还能听到蚕咬食桑叶的沙沙声。

    少量的桑蚕并不需要消毒,只需要按时更换桑叶残渣,清扫蚕的小黑粪便,然后再喂些新鲜的桑叶便可。如果养殖较多,则需要生石灰定时消毒。

    人们还要为桑蚕打造一个作茧的长龙。

    这个长龙的制作材料一般就是麦秆。

    蜀地一般种植两季,一季小麦,一季水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