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帝国争霸最新章节!

这些问题,海军在两艘“帝都”级上用的经费,差不多能再造两艘了。

    可见,为了降低吨位而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反而会导致建造成本上涨。

    这个新的标准,等于放开了设计师的手脚。

    关键,对吨位不再做任何的限制。

    严格说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至少在新历97年必须把标准排水量控制在35000吨以内。

    当然,这已经给了设计师足够巨大的操作空间。

    到当年的年底,南江舰船设计院向海军提交了两套设计方案。

    第一套以“帝都”级为蓝本,重新设计了舰体,而且大量采用已经在“帝都”级上得到应用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以此来控制风险,降低设计与建造的总费用,以期达到海军提出的成本标准。

    第二套方案是在第一套方案的舰体上,采用更多仍然在研制,以及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不排除进一步增加排水量,达到提升战斗力,并且完全满足海军战术指标的目的。

    严格说来,这其实就是一套方案,只是分成了两个步骤。

    此外,也算不上设计书,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善,要在得到海军首肯后才会继续推进。

    如果以海军的立场,肯定希望在完善之后,也就是按照第二套方案来设计建造航母。

    可惜,已经没多少时间可以让海军浪费了。

    当年年底,因为狭夷皇国缔约的概率已经为零,所以在特殊预算会议当中,海军拿到了建造新一代航母的启动经费。按照当时的安排,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在完成了最后两艘战列舰的中期大修之后,将不再承担主力舰的维修工作,并且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

    这不是普通的拨款,而是有强制约束力的海军法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造新航母,就得继续建造“帝都”级。

    显然,海军肯定不会选择“帝都”级。

    不要忘了,在整整一年的舾装中,“帝都”级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早已让海军大失所望。

    此外,按照南江舰船设计院提交的设计书,第一套方案的综合建造成本并不高,跟“帝都”级前两艘相当。

    虽然这么比较很不公平,即“帝都”级是两艘分担设计成本,新航母则是四艘分担,后期还有可能是八艘,但是相对的,新航母的战斗力,特别是航空作战能力比“帝都”级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海军没有吃回头草的习惯。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在建造战舰方面,一贯的传统就是喜新厌旧,只要有新的,那就绝不要旧的。

    新历97年的年底,海军就跟南江舰船设计院、刺州舰船设计院、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签署了一揽子设计建造合同,以委托的方式订购了四艘新式航母,分别在98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开工,保留追加订购第二批四艘的选择权,且承诺的下达订单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历99年底。

    这个时间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新历99年底,两家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船台。

    当然,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在新历97年最后一天,新航母的首舰在浦州造船厂铺下第一块龙骨。第二天,也就是新历98年第一天,二号舰在刺州造船厂开工。只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两艘航母的建造速度都十分的缓慢。

    不是海军的拨款没到位,而是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

    海军下订单的时候,南江舰船设计院只完成了舰体,准确说是基准部分的设计,勉强能让造船厂开工。

    造船厂还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批四艘同步建造,能降低建造成本。

    拖到第二季度,在首批订购的后两艘开工之后,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根本原因是南江舰船设计院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完善了设计,把设计图纸交给了造船厂,也就不再需要拖延进度了。

    要说,这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在没有完成设计的情况下就开工建造的主力舰。

    在该级航母上,还开了一个先河。

    新历98年的年底,第一批四艘航母还在船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就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

    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按照规矩,战舰都是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才举行命名仪式,以此象征战舰正式具备了生命。

    简单的说,就像人诞生。

    哪怕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在上次大战当中,“龙兴”级的后几艘都是在下水之后就举行命名仪式,以此确保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之后,能立即启动验收工作,然后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

    为在船台上建造的战舰命名,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先例。

    按照新的命名规则,舰队航母都以帝国的行省命名,而且采用行省的简称。

    首舰被命名为“浦”号,后面三艘依次为“闽”号、“鲁”号与“粤”号,也由此被称为“行省”级,或者是“浦”级。

    新历99年10月底,首批四艘“行省”级在一周内陆续下水。

    主要性能(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4750吨

    满载排水量:40800吨

    总长:270米

    水线长度:264米

    型宽:31.8米

    吃水:8.6米

    定员:2880人

    飞行甲板长:275.5米

    飞行甲板宽:44.5米

    动力

    锅炉:8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8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6节

    武备

    高射炮:24门130毫米/L40型(12×2),48门40毫米/L65型(12×4),60门25毫米/L70型(60×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四个战斗机中队、四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用鱼雷机的侦查中队。

    战斗机:33架(33+1)

    俯冲轰炸机:33架(33+1)

    鱼雷攻击机:31架(24+1+6)

    总共97架(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舰载机做出调整,载机总量通常维持在80到100架之间)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飞行甲板的长度仍然不够,在运作大战后期的舰载机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局促,但是在大战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航空作战能力强大,而且因为采用了大量保守技术,使得造价并不高昂的航母感到十分满意,尤其是建造的效率非常高,能节省大量船台时间。

    在大战爆发前,第一批四艘还在码头旁边舾装,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二批,总共八艘的订单。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还提前为这八艘航母命名。

    由命名的顺序:011“奉”号、012“苏”号、013“浙”号、014“桂”号、015“冀”号、016“足”号、017“脚”号与018“库”号。

    前面的数字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启用的战舰编号,三位数字为大型战舰,第一个数字为战舰的种类,后面两个数字为战舰编号。之前的十艘舰队航母,也按照服役的先后顺序获得对应的编号。

    可惜的是,受建船厂的能力限制,第二批八艘分成两个批次进行建造。

    在新历100年,随着四座新建五万吨船台完工,前四艘率先开工建造。因为另外四座五万吨船台,也就是建造首批的那四座船台,被其他战舰占用,所以后四艘要到新历100年年底才开工。

    十二艘“行省”级不但开创了大型航母的先河,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特别是中前期的中流砥柱。凭借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顽强的生命力与惊人的出勤率,“行省”级在大战中的表现可以用“老黄牛”来形容。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充当的是“消防队员”的角色。

    当然,“行省”级并非完美无瑕。

    前面已经提到,“行省”级其实是南江舰船设计院给出的两个方案中,为了保证进度而适当简化的低配版。

    问题就在这里。

    为了能大批量建造,也为了控制成本,以及战争期间格外关键的船台时间,“行省”级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还有很多不那么突出,准确说对正常作战使用没有太大影响的小毛病没得到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飞行甲板稍微短了点,在运作大型舰载机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海军再次放飞南江舰船设计院。

    简单的说,就是本着综合建造成本的设计思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过放大尺寸与增大排水量来解决已有问题。

    这就是后来的“新行省”级。

    当然,那已是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